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感动
作家卢一萍、赵郭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寻找甘宇》采用参与者第一人称的方式,从不同的叙述角度,还原了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时的灾区真实情景,讲述了由国家、社会、志愿者组成的救援人员用了十七天时间倾力寻找到一名失踪的工程施工员的故事,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展示出整个社会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相信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怀与信念,表现了我们时代众志成城、抗击灾难的国家坚定意志和人民奋斗精神,彰显出尊重生命、讴歌时代的主题,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泸定地区的经济社会造成重大损失。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国家组织了强大的救援力量,与时间赛跑,全力抢救人民的生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其间,一定产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两年来,经过深入调查采访和材料收集,作家卢一萍、赵郭明以独到的文学眼光,聚焦“十七天寻找甘宇”事件,深深感动于普通人生命的顽强和永不放弃的意志,也深深感动于我们国家社会对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全力救助,带着这样的思想感情,创作出《寻找甘宇》。作品通过一个典型的事件,描写出整个抗震救灾的社会全貌,深化事件的社会意义,从而提炼了作品的思想。一个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关注“大事件”“大题材”较多,而从重大事件中选择小角度,关注普通人,深入开拓的作品较为鲜见。《寻找甘宇》并不全景式地描写这场抗灾,而是写透一个故事,展现时代的大主题。这样的题材选择,更接百姓生活地气,应该得到我们高度评价。
主人公甘宇的诉说是全书最动人的篇章。地震突发的时候,年轻的施工员甘宇和工人们一起,正在用餐。“水坝两面山体不断垮塌,大大小小的石头或滚落,或飞起”“石头不断砸入水库,击起很高的白色水柱”。而他自己,被一根房檀击中,摔倒在地,虽然几处划伤,人无大碍,但那副五百度近视眼镜没有了,找不到了。这个细节,居然决定他十七天的人生命运。他很快发现,身边的人都遇难了,只剩下水情管理员罗永。甘宇少年时期,经历过汶川大地震,但也没有眼下那样恐怖。作为普通人,他和罗永内心都极度恐惧。“过度紧张,我浑身僵硬”。然而,他们又和普通人不一样,恐惧并没有击垮他们的责任心。他们两人奋不顾身地救助伤员。由于伤势过重,又没有医疗条件,伤者很快就死去。他们又想到应该尽力开闸放水,防止大坝承受不住压力,突然垮塌,威胁下游村庄的安全。等这一切做完以后,天都黑了,他们错过了最佳逃生的时间,只能在余震不断之中,抱团取暖,度过第一个不眠之夜。
后来的情况比他们想到的还要糟。震区地处深山老林,加上持续多日的雨雾天气,给外界救援工作带来异常困难。虽然有无人机协助,但手机仅有的电量根本无法持续联络。灾区的人焦急等待救援,外面的人使不上劲。到了第三天,他们不得不分开行动。身体虚弱、眼睛高度近视,行动越来越困难的甘宇不愿拖累身体还算壮实的当地人罗永,建议他先到前面探路,尽快找到救援者,然后再找人回来接他。这意味着,甘宇要一个人面对所有的无法预料的一切。在灾区,任何预想不到的事情随时随地会发生。果然,罗永被救后向有关部门报告了甘宇的情况,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产生了“寻找甘宇”的强烈呼声。党和国家动用了直升机、无人机、海事船和车辆,分别从空中、水上和陆地,十七天里,对甘宇展开了三十多次全域搜救,都没有找到甘宇。然而,多数救援者都坚信甘宇还活着,还在等待,搜救始终没有停止。
命运仿佛在捉弄无助而孤独的“90”后青年甘宇,让他从一个困境陷入又一个困境,把他一次次推向饥饿寒冷所产生绝望的深渊里,每一次,当他靠着山里的竹笋和泉水爬出深渊的时候,命运又会用“绝望”再次打击他。被命运折磨的整整十七天,当外界一些人同时也处于绝望的人准备放弃救援时,他却坚定地抗争着命运,再次从绝望的深渊中爬了出来,与一个厚道的牧羊人,也是一个坚定的救援者相遇得救,被英雄般地送上直升机。人们都在传扬,甘宇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寻找甘宇》通过其他人的叙述,让甘宇的人物形象渐渐清晰起来。这些人是甘宇的领导、同事、朋友、亲人,还有许多人之前根本不认识甘宇。他们组成了一个志愿者团队,想尽一切办法在灾区寻找甘宇。作品从不同叙事层面纪录寻找的全过程,也让我们了解了甘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甘宇是从乡村留守儿童群体中走出来的大学生。他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很少回家。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两位老人一年到头忙田里的事,顾不了甘宇的读书学习。贫困没有使他自暴自弃,反而激活了他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使他成长为一个励志青年,考上了西昌学院,学习工程专业。他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厚道做人,毕业后成为国家建筑工程的一名施工员,被派往湾东水电站管理水库的一个防护加固工程。
叙述者们对甘宇的评价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身上有“90后”青年最宝贵的正能量,道德思想基础打得扎实牢靠,建立起良好的服务社会好品质。同时,他还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很懂得感恩爷爷奶奶的养育,知道工作后给老人买热水器,知道赶回家乡给奶奶过生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人,自然得到了公司的肯定和信任。面对地震的突如其来,毫无防备的他难免会惊慌失措,陷入恐惧,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先想到的是水库的安全,下游百姓的安全,有序把这些事情安排好,才勇敢从容应对困难的考验,可以看出,他年龄不算大,性格却比一般同龄人稳健成熟。
甘宇身上还有一种宝贵的品质,就是相信党、相信国家、相信社会、相信亲人绝不会把他丢弃,一定正在全力寻找他。每当夜幕降临,周围漆黑一片,如死神逼近的时候,他有着无法排遣的绝望感,精神却不会崩溃,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在支撑,这是一种无形但实实在在的生存力量,支持着他撑过黑夜,迎接新的一天。十七个日日夜夜,他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突破生命的极限,一点一点走出生命的困境。相信他的不懈努力通过广阔的时空,与正在救助他的人们之间的信任感发生了神秘的感应,心有灵犀,终于把内心的祈望化为现实。作品由此想表达一种深沉的思考:在大自然力量面前,人是如此渺小无力,但人类大爱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完全可以和大自然力量抗衡,完全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的感动。正如《寻找甘宇》所写,甘宇是一个平凡的人,有如一棵小草,然而,生活却逼迫着他必须经受不平凡的人生历练,打造自己的性格,长成一棵大树。整个社会都在“寻找甘宇”,而孤独一人的甘宇也在严酷的生存斗争中,寻找和发现一个新的自己。甘宇回到了社会,甘宇带着身心的创伤,也带着思想精神的升华走回了平凡的生活里,继续做他的普通人,为美好的生活辛勤劳动。从这个思想层面说,甘宇性格具有抗争命运不屈不挠的英雄品格,理所应当成为我们时代中国故事的主角。应该说,《寻找甘宇》塑造人物形象是独特的,也是成功的。
报告文学《寻找甘宇》没有回避的是,2022年正是中国抗疫的一个重要年头,中国人民正在经受严峻的现实考验,整个社会对珍爱每一个人生命的问题进一步取得共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深入人心。灾难是残酷的,但社会思想却在不断进步深化升华。“寻找甘宇”事件像一针强心剂,再次牵动着人们的心,呼唤起社会的良知。尽管无情的地震使社会压力叠加沉重,但作品中塑造的平凡英雄群像,却更弘扬起社会的大爱之心,更加激发起民族精神、国家精神、时代精神,更加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这就是作品主题的深刻所在。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曾担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