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叙事及中国故事的时代表达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瘟疫肆掠横行,佛罗伦萨的十个青年男女偶遇在郊外的一座空置别墅里避难。为了消磨掉漫长的夜晚,这十个人每人每晚轮流讲一个故事,十天共讲了一百个故事。这些故事被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收录成书,取名《十日谈》,并为每一个故事都撰写了“一句话故事梗概”。《十日谈》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被誉为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在大约同时期的宋元年间,那些诞生于说书人口中的故事话本,从酒肆茶楼四处飘散,构成了中国早期白话小说的雏形。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论述过故事与小说之间的紧密联系:“小说”起源于民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是先民辛苦劳作之后的消遣娱乐创作,“人们在闲暇休息时谈论故事,正是小说的起源”。这些形形色色、无穷无尽的故事构成了小说写作的基本要素,印刻着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底色,也为小说体式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虽然故事不是小说的必要条件,但一个好的故事却可以丰盈小说的叙事空间,聚焦更多新奇的目光。

创作力持久而稳健的50后作家裘山山同样迷恋于对故事的捕捉,她的很多短篇素材都是从饭桌上听来的。“闲聊中的一个八卦、一个玩笑、一个社会新闻,触动了我,就会成为一个故事的种子”,进而在小说中生根发芽。本期“聚光灯”栏目刊发的她的短篇小说《白云的白》就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一万字的简短篇幅却呈现出极为饱满的叙事密度。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戴宪国和白云初见于小学课堂,戴宪国对好看爱笑的白云“一见钟情”,初中时不顾家人反对跟着她到云南支边,他把她当作天上的白云一样默默守护,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骑着自行车驮一次她。但造化弄人,白云跟着一个其貌不扬但有能力让她提前回城的男人结了婚。而当白云再次飘入视野,是在二十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上,受尽婚姻之苦的白云更是牵动着戴宪国的心。再后来双方都丧偶落单,几近古稀之年,患有帕金森的白云生活更加艰辛,戴宪国扛住双方子女的压力,再次做起了守护人。虽未曾“执子之手”,却期待“与子偕老”。这是爱情的力量,是纯真、内敛而持久的中式浪漫,超越了世俗婚姻和斑驳岁月。小说的最后,戴宪国骑上精心布置的三轮车,想赶在白云被女儿送进养老院之前,实现萦绕一生的夙愿——骑车载着白云飞向远方,却因体力透支瘫倒在去医院的途中。这一场未能抵达的浪漫冒险,凸显了老年群体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感追求,既增添了几份悲壮色彩,也升华了爱情的内涵。

阿袁也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她笔下的故事和人物,时常浸润在现代气息和古典美学的双重滋养中,既清新自然,又摇曳多姿。本期“小说坊”的中篇头条《马蒂斯去哪儿了》透过一只几易其主、四处漂泊的英国小狗,审视现代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情感生活。不同于《白云的白》里土生土长、纯粹悠长的中式浪漫,《马蒂斯去哪儿了》中的情感际遇则是不同国别、年龄甚至是不同物种的散点透视。寄居慕尼黑的青年夫妇居丽和赵诣是中西合璧的婚姻模式,一个是惜时如金、干练自主、风格西化的女强人,一个则是深谙中庸之道、想回国享受慢生活的居家好男人;房东老费恩和海莲娜因苹果派结缘,在海莲娜离世后,他把弥漫着海莲娜气息的房子当作博物馆滔滔不绝地展示给外人,而邻居口中老费恩两段旁逸斜出的外遇,则为人物打上了立体的阴影;狗的原主人、海莲娜的表姐丽莎因迷恋伦敦的春天,嫁给了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杰弗里,以享受伦敦“灿烂如金”的日子,这是独属于他们的欧式浪漫;居丽的父母——居老师和孟庭春夫妇则奉行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间相敬如宾、细水长流的生活美学。当“诗教野心”付诸居丽无效以及孙子慕尼出生后,居老师夫妇就开启了中式父母们惯有的“忘我模式”:孟老师提前退休奔赴异地带娃,并将诗学文化隔代教授,老年夫妻的家庭生活让位给了养育子孙后代的责任。透过情感的帷幔,小说亦从多维的视角观照老年群体的生活处境,那只辗转多地、充满灵性的小狗,既是观察故事的眼睛,也是陪伴、见证和分担了人类情感的镜像。

当作家们带着自己的故事上路,然后与他人和世界相遇时,故事最终的文本呈现则上升到了技术层面的叙事艺术。故事诚然重要,如何书写故事则更为重要,裘山山和阿袁对这类故事题材颇具主体性的表达,为我们提供了具象而精美的叙事样本。新专栏“艺文志”的开设正是对此话题的呼应和拓展,文学的“多面手”黄昱宁凭借译者的天然优势,从世界文学的经典名著入手,对故事的讲法、小说创作的技术以及作品的前世今生进行专业而深入浅出的解读,字里行间既凝聚着写作者的感性与才情,又兼具评论家的敏锐与透彻。在《从天而降的灵感》中,作者列举了诸多作家作品的创作动机,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畅达的文字,让文章既好读又有创新性和启发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头栏目是“新现场”持续推出的系列文章“新时代文学: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它既是我们立足新时代文学的丰富内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评论话语体系的深度实践,也是对“故事”的提升和“叙事”的延展:通过寻找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和路径,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引领文学创新。自2024年第11期开设以来,本专栏已推出贺绍俊、汪政关于现实主义、城市文学与中国故事关系的论述文章,获得了文坛和学界的关注。本期刊发张慧瑜、宋美琪的《新时代文学影视转化中的英雄书写》一文,则聚焦于新时代文学影视改编作品中,英雄主义叙事的脉络、流变及其精神内核,并从文学史的眼光和整体性视野,对革命英雄、基层英雄、平民英雄、科幻超级英雄四个层面进行深入论证,是一篇学理性和现实感兼具的理论文章。

而专栏“茶道行”的开设,则是从非虚构的角度对中国故事进行具象化表达。万里茶道作为古代中国与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茶道行”正是作者李皖在带领志愿者队伍穿越万里茶道过程中新鲜而详实的见闻记录。在开篇之作《峰尖和谷底,或关于一座茶山的兴衰》中,作者交代了此次穿越的缘起,他们奔赴万里茶道的起点武夷山,沉浸式发掘武夷山与中国茶文化、世界茶文化的深刻渊源。绵延万里的茶路之行,既有以脚步唤醒三国共同的文化记忆、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又通过饱满的细节填充和文学性表达,激发历史与文化的活力,丰富并具象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当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生动的文本实践。

新的一年已经开启,与时俱进的《长江文艺》期待着您的继续关注!

版权声明:
作者:newvoice
链接:https://www.b8xs.com/1664.html
来源:笔吧小说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